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障碍及解决方法
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障碍及解决方法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已经在各级学校开设,教学单位和学生都不遗余力地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各种原因,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障碍及解决方法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已经在各级学校开设,教学单位和学生都不遗余力地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各种原因,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群体的学习质量参差不齐。这并不奇怪。问题在于如何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认为,当我们发现存在普遍矛盾时,找到特殊矛盾并提出解决办法更为实际。在这里,我推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外教在线一对一网站,给你——阿卡索外教网,帮助你学习。它有一个15元的班,外教都很好,包括欧美和菲律宾的。可以随意选择。上课体验很好。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和地点。灵活方便。有兴趣可以体验一下他们的免费英语试听课。
本文试图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障碍。
1.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除了回、满、畲,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字。解放后,中国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先后建立了一大批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自治旗,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发展规划和统筹安排,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国家规定学校必须把英语作为课程安排。英语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强调。比如毕业后,学生英语水平太难找好工作;工作后职称晋升必须有英语成绩;考研,考试一定要过英语,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学习英语已经成为一种英语热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体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乐观。以下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概括性分析。
1.散居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获得较好的学习条件,学校的学习环境形成了竞争氛围。总的来说,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当地水平一致。
2.总的来说,居住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基本情况及原因如下: 1)这些学生大部分从小就在贫困或较贫困地区读书,由于当地教育相对落后,客观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质量。2)学生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总体来说英语水平不如其他学科。3)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从高校招生,给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加20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时的基本底线会更低。4)由于英语水平的原因,大部分学生不敢报重点理科学校。5)受家庭经济限制,主要在师范院校就读,方便毕业后就业。笔者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英语教学10年,对这一现实有一些切身体会。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多重障碍?
分析学生学习英语失败的原因,大多数是从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努力工作中找到的。然而,从更深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有其特殊的影响因素。
1.发音和写作有什么区别?
言语是语言的外壳,与意义紧密结合。表达同一个意思,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读音是不一样的。比如汉语的“好”,苗语的“如”或“丸”,维吾尔语的“贾克斯”,英语的“好”。英语与汉语、维吾尔语、苗族等不同。在声母和韵母中(包括音素、音节和音素)。何张之有一首诗说:“当你年轻和年老的时候,你会回到你的家乡,但你的地方口音不会改变。遇到不认识的人,会笑着问客人从哪里来。”。出门几个小时,老了就回家,头发也掉了。孩子们彼此不认识。时间跨度几十年,地方口音没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很难改变最初的或者最终的。社区内的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形成独特的声母或韵母发音(包括音素、音节和音素)。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得不受到两方面的干扰,一是汉语发音的干扰,二是自己习惯性发音的干扰,自然困难得多。所以,少数民族学生学英语,发音很少见,很纯正。
单词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面符号。英语有26个字母,属于形声字。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和壮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并在大众传媒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看他们的字体,显示出各种图案。另外,书写习惯也有差异(包括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大写和小写、纵横、标点符号等。).这些差异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很难学习英语。其他民族要么没有文字,要么有文字,不能普及。比如1956年,解放后,国家为苗族创制了文字,以拉丁字母作为文字方案。英语和苗族都用拉丁字母,苗族学生写英语应该比汉族学生更容易,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自1956年以来的几年里,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开设了苗语班来宣传苗文。由于苗族分布广泛,主要生活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广西、海南、湖北、重庆等省市,推广工作难以取得成效。最后是无果。从此以后,无论全国分布哪一个苗族同胞,都是用汉字,所以苗族学生学英语还是苦于写字。
2.文化心理障碍?
所谓文化心理学,是指民族文化观念所反映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素质。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和分布特点,他们生活在大社区和小社区,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表征。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更受现代社会的影响,其文化心理已基本融入现代城市的文化意识中。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中国西部,他们的基本文化心理普遍封闭、保守、传统。体现在他们身上的心理特征主要是:
1)自卑。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新环境很开心,因为走出大山感觉很新鲜。一旦进入英语学习状态,他们发现自己的发音不准确,词汇量不如别人,口语不如别人。虽然不是最差,但还是不敢大胆提问,不敢大胆回答问题,不敢大胆公开露面。也许有些人冲出了理解的误区,在一段艰难时期后成为学习中的佼佼者;还有的人依然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平庸的水平上努力学习,最终达不到质量。
2)害羞。从生理角度来说,青年学生(不分性别)都有一段害羞期。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除了生理特点外,还隐藏着潜意识,直接影响其英语学习状况。
3.文化语境的屏障?
语境最早是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B1Malinowski(1923)提出的,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对语义有直接影响,比如“花花,快走!”在短语“花花”中,如果身边有小女孩,“花花”指的是人,如果是抱着小狗,“花花”指的是动物。文化语境要复杂得多,它包含了一个民族的所有文化内涵,如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风俗、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等。文化背景使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比汉族学生困难得多,汉族学生的母语是汉语,他们熟悉自己的文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是自己的语言,汉语和英语成为自己的第二外语和第三外语。置身于汉语的大语境中,汉语自然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桥梁。他们对英语意义的理解不能直接从母语翻译成英语。他们必须首先学习汉语,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社会生活和历史传统的各个方面,然后理解英语的含义。这样,汉族学生只要跨过一座文化桥,少数民族学生就一定要跨过两座桥。
4.思维方式的影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一般的反映。从大的意义上说,人类的思维活动基本是一样的,比如物质与精神、具体与抽象、共性与个性等概念。各民族的认知都是一样的,对于一些具体的事情的指示也会一样,比如“目光短浅”、“胆小如鼠”、“胖如猪”。然而,由于语言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这对翻译提出了挑战。众所周知,翻译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将一种语言的含义转化为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思维和社会实践。翻译工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个是思维的形式;二是语音形式;第三,书面形式。[1]先不说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思维形式的差异也给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制造了“鸿沟”。比如苗语语法和汉语语法有很多区别。汉语名词放在形容词后面。但很多情况下苗语名词放在形容词之前。汉语中“红花”、“黄瓜”、“苦瓜”、“白纸”、“石碣村”、“鸡蛋”的表达方式分别为3360“花红”、“瓜黄”、“瓜苦”、“纸白”、“时嘉村”、“蛋鸡”。英语和汉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1980年出生于湖南省。地点状语在前,时间状语在后。在汉语里,时间第一,位置最后,所以我们翻译为:我1980年出生在湖南省。在汉语中,不管一个属性有多长,它通常出现在名词之前,而在英语中,当属性很长时,它出现在名词之后。比如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小说1。因此,要想把英语翻译好,苗族学生必须调整思维方式,先把母语表达转换成汉语表达,再转换成英语表达,学习难度可想而知。
5.词的不同含义?
词汇的内涵与某个语言群体的价值观、价值观、生活环境有着内在的联系,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和价值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这就是“跨文化”现象。这类词汇由于环境、习惯、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这无疑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以“东风”和“西风”为例。古诗词中的“东风”是“东风与周郎不谐调,铜雀泉深锁二桥”(杜牧)表达的是力量的含义。《家志》中“东风”的意思是MoMo无情不发愁。“古道薄而薄,断肠人天涯”的“西风”有苍凉堕落之意。“东风”和“西风”这两个词曾经有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含义。比如冷战时期,“要么西风压倒东风,要么东风压倒西风”就表达了这个意思。“千里东风扫云”的“东风”则代表革命力量。“东风”常用来表示温暖和谐。这是因为东风吹来,预示着春天来了,温暖随之而来,万物复苏,万物和谐。英语单词“东风”和“西风”没有那么多意思,甚至“西风”表达的意思也是相反的。那是因为英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西风从大西洋吹来,给英国带来温暖湿润的空气。雪莱的著名诗篇《西风颂》(《西风颂》)象征革命力量用西风扫落叶,扫除反动统治。诗末预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O,Wind,如果国米来了,Sp环还能远吗?)”表达了他对未来的革命性乐观。居住区少数民族对东风、西风的认知概念就没那么有意义了。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少数民族不生活在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对风向没有非常直接的感觉。它们生活在西边的山里,四面环山,风向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基本没有变化。他们感受最深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远不如汉族和英语发达。自然,他们的语言大多没有汉语和英语的表达能力强。所以在给出“东风”和“西风”的内涵时,少数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更难理解。再比如《龙族》。中文的原意比较简单。一个是《龙图腾》,一个是驱邪祛邪。然而,由于汉语造词能力强,中国文化相对发达。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衍生出了很多含义。在封建时代,龙作为皇权的象征,有“龙袍加身”的说法。现代汉语中的“龙”字也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人也视自己为“龙的传人”。还有很多与龙有关的词,比如龙图、龙凤、龙舟、龙隐、龙驹、龙飞凤舞、叶公龙浩、马龙精神、龙隐胡晓、龙跃凤鸣、龙蛇飞天、龙盘湖距离。少数民族之间有些差异。我们以苗为例。”龙最早是蚩尤部落崇拜的,黄帝打败蚩尤后,吸收了蚩尤文化,包括蛇图腾,后来演变为成龙图腾,说明龙不仅是苗汉崇拜,也体现了文化的融合”。虽然“龙”是苗族先民崇拜的,但由于苗族文化的限制,几千年后,苗族“龙”的含义仍然停留在“图腾”、“驱邪”、“喜庆”的含义上。“龙”的英文单词是Dragon,但在西方世界,它的形象并不好,被“视为一个咄咄逼人、咄咄逼人的庞然大物”。[3]代表邪恶,是贬义词。我们以“猫”为例。苗族儿歌里有一句话叫“小猫吃小碟,小狗吃小槽”。“猫”这个词没有褒贬的感情色彩。在汉语中,“贪吃的猫”被用作饕餮的隐喻,“与inti
这些都是居住区苗族学生难以理解的,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
3.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包括普遍矛盾和特殊矛盾。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属于特殊矛盾。基于特殊矛盾和特殊解决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除了解决一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之外,还应该给少数民族学生更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因此,笔者仅从教师层面提出以下基本假设。
1.热心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位于我国西部,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相对落后,这是区位劣势和历史原因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没有自己的性格,历史事件、神话故事、风俗习惯、民情事件都被口头代代相传。这些少数民族在大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做出了牺牲和巨大贡献。如今,中国的崛起应该帮助少数民族,这就是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原因。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地区的和谐,有利于各民族的大团结。个人价值的实现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处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线。多一份责任多一份义务很难,但也很光荣。那些单纯追求享受的行为,肯定不是人生的全部价值。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充满热情。
2.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所有个体都有自尊,这是由人类自我意识的特点决定的;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这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心理,支持积极的心理因素,化解消极的心理因素,获得心理安慰。尤其是要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卑和害羞。如果我们忽视他们,甚至对成绩暂时上不来的学生进行负面评价,那只能打击他们。作者任教的班级中,约有50%的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2002年,作者遇到了一个来自社区的学生。刚开始的时候,他学习很压抑,成绩下降。当我得知他有自卑心理的时候,我给了他温暖的关怀,激励他说:“我也是少数,现在不教你英语了?”最后,这个学生建立了自信,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七。他还带领其他三个好同学,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采用更实用的教学方法。比如11激活法:可以激活少数民族学生,除了一般的比如学好英语才能毕业,这样以后很容易找到工作。需要强调的是,你不是智力问题,只是以前帮家里干农活耽误了学习,基础差,现在可以补上努力了。21强化方法:就是不断强化信息。俗话说,“谬误重复一百次,就成了真理”。这是对谬误的苦涩讽刺,却从反面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某个信息重复多次就会固化。这种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应该有实际的效果。比如,对于一些英语单词,不断地输入学生,加深记忆。组合法:将他们能感受到的周围的事物,少数民族的文化,以及他们从大众传媒上获得的相关信息组合起来组织教学。
4.善于调整文化观念。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差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不能站在一个大国的角度去轻视和鄙视某种价值和文化存在,比如汉族人崇敬的牡丹,朝鲜族人崇敬的金达莱,藏族人崇敬的雪莲,格桑花。谁能说哪种花更值钱?汉语和英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外语和第三外语。当英语是少数民族学生最难学的语言时,要根据所掌握的三种文化,尽可能调整自己的文化观念,让学生“融”好母语、汉语、英语三种文化,达到“胶合”学习的效果。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也许这项工作做得并不完美,但按照“补偿理论”的要求,至少可以在情感上整合自己的族群,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
5.多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细节丰富,这就是中华民族如此辉煌的原因。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尽可能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这样一方面可以真正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另一方面,也便于调整和处理三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