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大行其道,长视频就“不值钱”了 《大国崛起》总导演直言有...
毫无疑问,短视频是近两三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新宠”,其直观、即时和极高的互动感,不仅填充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也带来了盈利模式的多元想象。去年以来,有关短视频的融资消
毫无疑问,短视频是近两三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新宠”,其直观、即时和极高的互动感,不仅填充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也带来了盈利模式的多元想象。去年以来,有关短视频的融资消息不断,巨头重金杀入、大小玩家排排坐、新进入者见缝卡位,大家都不愿错过这个显而易见的“风口”。
不过,短视频大行其道,是否意味着长视频就“不值钱”了?
近日,一群国内外专业纪录片人聚首江苏东山,在2017 Fresh Pitch新鲜提案大会上,用一部部冒着热气的作品和一场场迸发创意的对话,分享着他们对于以上问题的理解与反思。
大会顾问、知名纪录片导演李成才在会议间隙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专访。这位执导过《大国崛起》《货币》《华尔街》《创新之路》等作品的纪录片导演直言,眼下有些短视频实在太“滥”了;而短视频要想做好,其实特别难——“把一个长的东西做短了,这需要多大的智慧啊!”
对话李成才
“对牛弹琴”不是牛的错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您本人被短视频“冲击”过吗?
李成才:我是做电视出身的,我身上带着强烈的传统媒体惯性,你也可以说是路径依赖。一开始大家都说短视频短视频,我说,我是做长的呀,我做最短的片子也得45分钟!
但是人有时候看很长的东西,确实会觉得累,那你如何去调整?你看国外的BBC、NHK这些媒体都在调整,都在思考新的媒体环境下,合适的表达方式到底是什么。作为表达者,我们应该认识到“对牛弹琴”不是牛的错,是我们自己没有想到办法,是我们对表达对象没有足够的了解。
我现在已经非常习惯在互联网上看视频,我自己也正在做一些调整。我们正在做国内首部以植物为主题的纪录片,有10集,制作周期一共26个月。推出的时候我们想做成N+1,也就是N个短片,1个大片,短片既是做铺垫,也适合互联网传播,包括B站、腾讯这些平台,我们都在谈。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也不拒绝“短”。
李成才:长还是短的问题,眼下是个问题,过几年可能就不是问题了。我觉得互联网不一定只适合“短”,还是取决于人的心态吧。如果说我们社会的转型没有那么急躁了,大家需要宁静了,可能就需要在互联网上看点长的东西了。我觉得我们只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新鲜的、好奇的态度,就行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您觉得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李成才:就跟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区别一样。长篇小说那种磅礴、铺陈的力量,是短篇小说无论如何都代替不了的。
短视频还就只是短视频。如果先有能力做长视频,再有能力做短视频,就挺好;如果没有能力做长视频、只会做短视频,然后说短视频如何好,我觉得就需要考虑了。
好的作品跟长短没关系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短视频要做得好,其实不容易。
李成才:特别难。把一个长的东西做短了,这需要多大的智慧啊!我们以前看过多少打动我们的广告、短片,只不过现在我们有了“短视频”这个叫法,过去不这么叫。但是现在的短视频除了时间上短之外,有些实在太“滥”了。尤其我们受过审美训练的人,什么样的构图、场景、节奏,都是有讲究的,但有些视频把这些全给颠覆了,似乎已经不强调审美了。它跟VR一样,其实只适合一定范围内的一定题材的表现,但是一些资本为了推它,往往说得特别夸张。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对短视频的未来,您怎么看?
李成才:短视频是急躁社会的产物,我不相信它会那么持久,未来肯定是依题材而用,该做长的就做长的,该做短的就做短的。就像今天我们听莫扎特、听巴赫,依然会喜欢那些大型的作品,那种凝重、那种沉静,是短视频还没来得及反应的,也是短视频达不到的。好的作品,跟长短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
赶快拍吧,别说啦!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做纪录片26年,是什么让您如此“眷恋”?
李成才:纪录片特别有魅力。
当你接到一个纪录片选题的时候,必须要倾注情感,要想了解它、表达它,你得保持一个多么饥渴的状态。表达出来之后,你等待着从别人的目光里看到自己表达的结果,这个过程就很美妙。做完《大国崛起》之后,你会发觉自己第一次对世界史有那样一个了解;做完《华尔街》之后知道原来美国的崛起与资本有那么紧密的相连,做完《货币》你就知道原来这个尺度在人类的生活当中起了那么重要的作用,甚至要比血缘、权力、才华更有意思。
一个人的生命是由年月日来构成的,我的岁月就是靠一部一部影片来码成的。因为有人喜欢我的影片,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好好拍摄。一个纪录片导演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甚至有时别人高估了你的才华,当你的一分耕耘得到十分的收获,我觉得这就是最高最高的奖赏。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如今愿意为此耕耘的人,多吗?
李成才:确实,说喜欢纪录片的人很多,但真正看纪录片人不多;说热爱纪录片的人很多,但真正拍摄的人不多;说给予纪录片支持的人很多,但真正落到实处的人不多。我老跟年轻的导演说,你们学会做纪录片,掌握了一套表达的工具,那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儿,重要的是,有多少人可以跟你分享这个事儿!分享,如果对一般的工作者来说是一种美德的话,我觉得对于纪录片导演而言,是一种技能。
可能到了我这个年龄,已经不大关心外面的变化,更多是关注自己心灵的成长过程,关注那些让心灵丰裕的东西。所以我常常忍不住跟那些滔滔不绝说拍摄计划的人讲,赶快拍吧,别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