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哔哔 "杀时间"第一利器,短视频是如何透支你的

英语口语培训 2021-11-09 10:44112未知admin

轻松一刻工作室最新栏目,由小编包小姐上班摸鱼时创作,每周只更新一期,写多了累。摸鱼不易,点个赞,留个言,就是你对我大的支持! 开始之前先做一个小调查,你在闲暇的时候


轻松一刻工作室最新栏目,由小编包小姐上班摸鱼时创作,每周只更新一期,写多了累。摸鱼不易,点个赞,留个言,就是你对我大的支持!

开始之前先做一个小调查,你在闲暇的时候会很依赖手机中的游戏、短视频平台吗?

据央视《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每天多了24分钟休闲时间。

在休闲时间里,大约有38%的人在刷手机;而排在手机娱乐前三位的是,刷短视频、打游戏和追剧观影。

短视频无疑成为了人们“杀时间”的第一利器。

随着该数据一出炉,各路网友们的评论也亮了!

不少网友认为刷短视频是消磨生命、浪费时间,感觉不是你玩它,而是被它玩。

但也有人认为,短视频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值得肯定的一面,沉迷的原因是由于自控力太差。

去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8月-2020年8月,抖音带动就业机会3617万个;截至2020年7月,超400万家企业在抖音开通企业号。

不可否认,短视频社交平台已形成连接亿万用户和创作者、商家的互利共生就业生态,产生五大类超20种岗位机会,已成为未来行业的新出路。

短视频文化的输出,丰富了许多人的业余生活,带动了经济产业的升级,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更大的问题——精神荼毒。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其中有一个获得最多认同的答案是这样的:

“年轻人千万不要碰的东西之一,便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软件。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时间,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毁你向上的勇气。”

显然,这样的答案将矛头指向了抖音、快手这类的短视频社交平台。

速食套路化让用户陷入过度的娱乐泥沼,这是一些媒体对于抖音的评价。

随便在网上一搜,“抖音——燃烧中的精神鸦片”,“被抖音毁掉的年轻人”,

难戒的抖音:一剂全民慢性毒药”等等这类的文章层出不穷。

甚至贴吧、脸书、豆瓣都陆续出现了反抖音联盟。

管理学中有一个“瓜子理论”,它告诉我们如下规律:

其一,无论人们喜欢与否,很容易拿起第一颗瓜子;

其二,一旦吃了第一颗,就会吃第二颗、第三颗......停不下来;

其三,在吃瓜子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做一些别的事情,如去洗手间等等。但回到座位上后,还会继续吃瓜子,不需要他人提醒、督促;

其四,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一直吃下去,直到吃光为止。

无论你是否喜欢,当磕起第一颗瓜子时便很难停下来,嗑瓜子的感觉轻松愉快,人们会一直吃下去,在不知不觉中便消磨了很长时间。

用“瓜子理论”来分析短视频社交平台的“三宗罪”,便能清楚知道为什么刷短视频会容易上瘾:

时间短-15秒——反馈时间短

有模仿模板-尬舞机——傻瓜模式

拇指上划-下一段——操作极简

就这样,短视频社交平台在潜移默化中被赋予了“潘多拉之盒”的魔力,从原本的娱乐休闲工具逐渐演变成“时间黑洞”,吞噬着无数人的生活。

而更残酷的现实是,不仅仅是短视频社交平台,但凡涉及到流量、算法推荐的软件,都在利用大数据掏空你。

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毁掉你的自律,增加你在平台上的留存时间,从而让平台自身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长期沉迷于这种“娱乐至死”的互联网产物,等脱离“精神鸦片”后,长此以往留下的往往是更多的空虚。每一天看似短暂的舒适时光,其实都在不断透支着未来。

全媒派曾经写到:

“各式各样的网络社交媒体正势不可挡地侵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改变大家消费信息、与人交往以及处理情绪的方式和习惯。

其一方面为生活提供了便利,让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亲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进行交流。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让用户的情绪变得更加难以预料”。

从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角度来看,许多人在看见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之后,会本能地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

比如努力想要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交媒体形象,或是为自己刚发的动态到底能得到多少赞而焦灼,还可能会用这种理想化的角色去质疑自己生活的价值。

即便知道在社交媒体中所获取的信息并不准确和客观,大多数人也很难逃离这种自我怀疑的陷阱,焦虑和一系列负面影响也就由此产生。

国外的心理学专家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课题:网络社交媒体是不是真的会让人感到焦虑和不安?结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社交媒体和情绪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尤其是和抑郁症之间存在联系。

而网络社交媒体容易“刷出抑郁”,并不只是某项研究的一家之言。世界各地多国针对社交媒体负面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呈现出惊人一致。

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上的研究证实,每天浏览社交媒体平台超3小时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

德国《焦点》周刊2018年刊登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约有10万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成瘾;在抽样调查的样本中,其中8%的人有抑郁倾向。

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发布的《社交媒体与年轻人精神健康》报告称,16-24岁人群中有91%使用社交网络;每天使用超过2小时的年轻人,精神健康状态更易不好,还可能出现自我评价差、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其他国家,也刊登了不少「社交网络“破坏”了年轻人的幸福感」类似的报道。

从世界多国大量研究可以看出,“屏幕时间”与抑郁症呈现出正相关的联系。由于电脑、手机上的社交网络大量侵占了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时间,那些每天“屏幕时间”超过2小时的人,但凡能够多参加社会活动,哪怕是一些体育项目,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抑郁症风险。

在这其中,女性抑郁症患者的比例普遍要高于男性,因为女性更看重社交网络这片“江湖”。

美国某社会心理学家甚至指出:如果你想杀死很多美国男孩,你可以给他们每人发一把枪;如果你想杀死许多中国女孩,你可以给她们每人一部智能手机(配上各类社交媒体App“效果更佳”)。

从“时间奴隶”到“焦虑囚徒”再到“情绪监牢”,还渗透着这样一个逻辑:精神抑郁者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更多时间。因为精神抑郁者感到自我价值降低,于是就会通过社交媒体去互动,从而进行验证,获得反馈。

与面对面交流相比,社交媒体更加容易得到和控制,因此对精神抑郁者的吸引力也更大。

无论如何都无法否认的是,日益发达的科技和社交媒体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起来,为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但当人们无法控制自己时,黑暗的一面就产生了。

而这些“电子鸦片”会将人们带向何方,仍无人知晓。

英语培训哪个机构好?怎么选择英语培训机构-新世界英语网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