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头一回!中国数学课本进英国
有媒体评论认为,对中国教育,眼下抱怨和焦虑集中。来自域外的认可,或让我们不再一味相信“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会更客观地面对中国式教育得与失——教育改革,不应把孩子
有媒体评论认为,对中国教育,眼下抱怨和焦虑集中。来自域外的认可,或让我们不再一味相信“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会更客观地面对中国式教育得与失——教育改革,不应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
光明网则评论认为,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劣,中国社会应该有理性的认识,不能因国外的“肯定”或者“否定”而迷失,不能因英国引进数学教材,就认为中国小学数学教学没有问题,从而不进行改革。
分析说,英国的教材和中国的教材,是不一样的概念。在中国,一地的教材基本上是统一编写、教育部门统一决定使用,所有学校用一样的统编教材,因此,教材的“地位”颇高。而在英国等发达国家,不存在统编教材、统一使用的说法,教材是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由学校教师、家长自主选择是否使用,因此,一本教材的覆盖面并不广,有的教材可能只有1%的学校选择使用。
所以,英国的数学教学问题,和中国的数学教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完全不同的问题。英国是希望在目前的基础上,提高对学生的共性要求,在尊重学校自主权基础上,适当改变教学方式,但要让他们借鉴中国的评价方式,让所有学生都学一样难度的数学,把数学纳入升学统一要求则是基本不可能的——英国大学实行申请入学制度,每所大学(不同专业)会对申请者提出不同的基础教育课程学习要求,有很多专业根本不需要提供数学成绩。
因此,英国引进教材、引进中国教学模式,和国人普遍所认为的“全面引进”,是两回事。分析国外教育,必须结合其整体教育环境,脱离教育环境,来评价某一教学行为,会得到大相径庭的结果。
不过整体来看,舆论仍然对中国数学学科的“走出去”,给予了积极、肯定的评价。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介绍说,中英交流已经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美国、芬兰、南非、马来西亚、哥伦比亚等国的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银行均到上海“探秘”,邀请进行类似的教学交流活动。阿联酋、马来西亚、肯尼亚等国纷纷希望“进口”上海教师代表团。
“中国基础教育有很多好经验,通过别人的眼睛发现,才引起我们重视。”张民选举例说,英国老师总结出上海数学教学具有对学生的高期待、小步走、分层递进、变式教学等优点,最近还发现了“记忆与理解巧妙平衡”的优势。教师教研制度、推动教育均衡化的制度优势也颇受老外重视。“通过交流,我们也增强了中国教育文化的自信。”
《中国青年报》评论认为,一个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国家,在教育上不可能一无是处。“中国教育”在异域落地,是件值得欣喜的大事件。能为另一文化背景成长的孩子带来美好未来,为人类教育进步提供更多路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听懂中国、理解中国的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