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如何解读高中英语新课标
最近几天把《课程标准》从前到后学习了一遍,希望从中获得启发,尤其是今后的英语如何教、如何学,有什么新的要求?这对下学期指导课堂教学有些帮助。由于水平有限,不少内容
最近几天把《课程标准》从前到后学习了一遍,希望从中获得启发,尤其是今后的英语如何教、如何学,有什么新的要求?这对下学期指导课堂教学有些帮助。由于水平有限,不少内容率性而写,就算抛砖引玉,恳望得到同行们的指教。
一、如何理解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高中英语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这句话在整体上、宏观上对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做了定位,也对英语老师的教学职责做了规定。英语课程是育人的手段,在除去英语学科自身核心素养之外,该学科还附带了许多其他功能。此性质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呼应。
(二)基本理念
第一、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想这是对不同学科的教学都会有类似的要求。简单地说,今天我们强调学习了外语是为了洋为中用,是为了增强文化自信,为了弘扬祖国文化,走向世界融合的同时强大祖国自身。培养的是走向世界的站直了的中国人。怎么操作?需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内涵,渗透这样的理念。看来,英语教师必须让自己热血起来,充分了解到祖国的强大,也了解到存在问题,但是最终还是为了发展祖国,增强实力,所以挖掘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是分内的事。
第二、构建高中英语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实现这部分,关键是把握好课内和课外,选修和必修之间的关系。值得质疑的是:如果高考不改、评价制度不改,有多少老师和学校会拿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开设选修课呢?换句话说,教有余力、学有余力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教育思想足够前卫的单位才有可能真正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对于多数而言,只能停留在构建高中英语共同基础上。
第三、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着力提高学生学用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在“用中学、做中学”的意识和能力。这意味着教师的观念要做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变化必须引起注意:一是要转变观念。我们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不能以考代学、不能以练代讲。要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在不同主题下、不同语境中“使用语言”完成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交流活动。二是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这一点太重要了,也一定是很多老师缺乏的。许多老师上公开课不得已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平时的教学就要随意多了,或者谈不上设计,更谈不上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真实意义?我以为把活动与现实生活联系、与现实社会联系,打通课堂与社会、课本与网络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处于一个真实开放的世界中。谈到这里,显然这对学校教学硬件的配备和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要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想一想,把精力都花在做试卷上的老师怎么可能有心思进行资源整合和课堂教学设计呢?前者能解决一时需要,后者却是可以实现持续发展。
第四、完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有效形成。课标强调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但是没有讲明“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之间的关系。怎么突出学生主体?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价?如何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如何促进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核心素养如何可以被测评呢?个人感觉到,这一点非常难。如果在这一点上得不到突破,那么新课标落实就是问题。大胆预测一下,今后考试试题应该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第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丰富英语课程学习资源。对于现代技术,要持有开放态度,但也不能唯技术论。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最大的好处在于资源获取、个性化学习、针对性评价和提升。这一点要充分利用,让学生获取更广泛的资源,更符合自己兴趣的学习资源,更有针对性的提升计划,这有什么不好呢?总不能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啊!
二、对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及课程结构怎么理解
(一)学科核心素养
总体上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思维品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原来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关键词上对比,核心素养凸显了“文化”、“思维”,知识、过程与法方法以及价值观融入到了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中去了。当然,我们原来不提核心素养的时候,也会关注“文化和思维”的。其实,表述上的转变也是为了和“国际”接轨,让中国的课程和教学的话语体系能够走向国际,二者在本质上没有重大差别,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我的感受是:新的表述似乎分块更清晰。不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还是用“文化品格”更好,内涵更丰富一些,涵盖了文化意识、文化自信、文化包容、跨文化交流等要素。新课标,并非最完美。它也只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一个指导性的工具。
(二)课程目标
我认为英语教学的本真目标是开启学生智慧、发展言语能力、培育学生的直立精神,让学生成为具有中国心的世界公民。
(三)课程结构中要关注什么:校本选修课
新课程包括必修课(毕业要求)、选修性必修课(高考要求)和选修课(提高类)。个人觉得学校的校本选修课,还是难以落实,因为它取决于太多因素,如:课时、经费、师资力量、教师精力、考试评价等。学校只有在这方面进行大的变化,才会推动校本课程的开设,这件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无论从家长、教师还是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来说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这也是中国的怪现象!那么谁来做,有兴趣的教师先做起来。
三、具体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
(一)主题语境
这是英语新课标“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主题,主要分成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三大主题,然后分出主题群,再分出主题语境内容要求。个人觉得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是不是可以采取“还原”的思维方式,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一定要这样分吗?事实上,他们是相对独立的块,彼此还是联系的。比如,“个人职业倾向”,就不可能是单单“人与自我”的问题,可能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问题;“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异常”,也不一定就仅仅是“人与社会”的问题。所以,既要用相对独立的观点看,也要用普遍联系、整体的思维看主题语境。这样,可以让教学语境的设计更具有灵活性。主题语境是个工具,建立主题语境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实现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二)语篇类型
应该用系统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这一概念,把语篇看成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单位,利于在整体中把握局部知识,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迁移。该部分列举了十多种语篇,并提出一个概念---“多模态”语篇。什么叫做多模态?我们运用各种感官获取各种可能的互动意义,那些可以提供意义的存在就是多模态语篇。当然,这是我的定义。多模态外语教材则是指“由多种模态共同组成的外语教材, 包括文字、图画、表格、录音、录像共时或者按一定顺序出现。其中, 文字显然还是起主导作用, 但不再是一种模态独尊的局面, 而是多种模态竞相争艳的局面(刘巍.英文教科书的多模态语篇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28(02):67-70)。可以这样说,现在英语教学不仅仅要运用主流的信息传递工具(文字),也要发挥非文字(口头、音像制品、图表信息)传播方式的作用。个人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当前信息时代的新发展相一致的。应该引起一线教师的注意,至少不能“唯书面文字”。
语篇教学,重要的是如何搞清语篇内部各种复杂的关系,前提是这篇文章是良好的有机整体。否则,不值得耗时。精选语篇很重要。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要关注语篇的类型和语篇的风格;二要以语篇为单位组织教学,换句话说,就是任何局部的理解都必须站在语篇全局的角度加以考量,这是重点;三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语篇意识,让他们也具有这样的学习策略;四是所有语篇的分析也仅仅是手段,不能为语篇而语篇,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取作者的意义、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
(三)语言知识1:语音
这里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侧重运用语音表达语义,重读、连读、爆破、停顿、节奏、重音和音调等技能都应该是服务于意义的,同样学习者也应该学会通过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获取意义。这是需要大量听说练习才可以达到的。《课标》谈到借助于诗歌,这固然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我认为著名的演讲也应该是非常经典的教材!
(三)语言知识2:主题语境下的词汇
怎么理解主题语境下的词汇学习活动?比如设计:occupied,思考该词会在什么样的主题下出现?人与自我,谈论自我时间安排的时候;或者人与社会,谈论一起外出的时候。都会涉及occupied,举例说,I am occupied with my article and sorry to be unable to go outingwith you.换句话说,不能无厘头地扔给学生一个短语或是一个例句。词、句、篇和主题必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备课的时候作为教师需要考虑到这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讲,英语教师的知识面必须足够广泛才可以,广泛阅读英文报刊,了解社会时事,并且有意识地把杂乱的信息归整到不同主题语境中,便于迁移运用。当然,不同主题间也是彼此联系,马克思主义不是强调要用普遍联系的观念看待问题吗?譬如:最近中国游客在泰国遇难,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综合体现。从任何一个角度出发都可以做一些分析。为什么要在一个主题下进行词汇教学?这是指向学生英语素养的。同一个主题,它具有统整的功能,易于帮助学生形成框架的知识,根据学习心理学,越是框架的东西,越是容易被迁移运用。如果要建造一个房子,我们首先也是有个图纸和框架,进行专业的设计,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才会细致地考虑窗户如何设计。而不是首先考虑窗户的设计。因此,这样想来,我们的词汇教学就必须放在一个主题下进行,如果一个单元是一个主题,就要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的设计。由此可以想象,单元教学设计和主题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线教师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三)语言知识3:活动中的词汇
新课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语言能力,不再说语言知识,是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技能,就是在变化的新的语境中依然能够发挥作用。就如“开车”,在农村里可以开,到了城市里依然能够驾驶。如果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驶,那就是“素养”。同样,一个词汇,如evolution,学生不仅在课文中懂得它的意思,还能够在不同场景中再认,恰当地运用,甚至于创造性地运用,达到思想、情感或是认知上面的增值,那就是一种素养,就是英语学科的素养。举例说,学生能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这样表达中国的反腐进展,Over the past few years, China has evolved an excellent system for preventingthe public officials from being corrupt.这里的evolve的运用就能体现出学生的素养或者,evolve融入到学生的素养中去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素养”是一个综合体现,涉及学生知识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学习策略,乃至学生的审美情趣等。此句中,学生需要了解国家时事,对这类事情有一定的自我判断,努力尝试学以致用,并且意识到如此使用是恰当的。因此,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当涉及“素养”的教学设计或是评价的时候,必须采取综合的视野和融合的手段才是实现了课标的本意。素养,因为是融合的,是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认知集合在一起的,所以才会是可以“带走”的,可以在新的复杂情境中被运用。
(三)语言知识4:词汇的分级要求
就必修课程而言,在这一块从方法和能力的角度来看,教师要让学生体验运用词典等资源,理解语篇中的关键词传递的意图和态度。这句话里渗透了目标、资源策略、具体方法要求。学生需要掌握构词法,掌握词性变化规律。这在以往强调不多,也是学生在运用词汇时经常犯错的地方,并且能够用来理解和表达有关主题的信息和观点。我以为,在这里又一次突出了语言学习者和教学者必须对“主题”关注。这是核心素养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前也谈过,但是没有放到课程方案中来要求。以前是少数探索者的行为,现在要转变为一线教师的共识。如果我们还在零碎地教授单词,不借助于主题实施词汇教学,那就不能很好地体现课标的要求。那么课标要求的依据在哪里?我以为,其有着心理学、脑科学和教育学的依据。我们一线的教师往往会轻视理论,其实,理论研究真的不能不重视,它们来源于实践,是在大量实践基础和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经过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而形成的。只有,不怀疑,才会坚定地去践行新课标理念,也才能借此机会不断提高自己。
“在语境中,依据不同的主题,运用词汇命名、描述、阐释等。”这里对学生的词汇能力提高了要求。以competence为例,学生需要在某个情境比如“谈论教师”,这是涉及“人与社会”这个大主题的。学生在对话问题或是书面文体中谈论以为曾经的教师的工作能力,他会用competence来描述或说明老师的教学能力。于是有了这个句子From my experience, David’s competence as a teacher isunquestionable.同样,这句话也蕴含了讲话者的情感、态度,通过恰当地使用competence一词,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我们知道,competence表示the ability to do something well. 所以,上一句话充分体现了运用者对这位老师能力的信任。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都必须关注“语用”。
从选择性必修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关键词需要我们引起注意:复杂的语境;积累词块;词汇的内涵和外延。这些在以往的论文中作为先期探索会经常出现的术语,现在要成为指导我们日常教学和英语学习的要求了。我认为这三个关键词同样蕴含了大量的先进的理念和策略在其中。复杂的语境,意味着学习者能在多变、多样、较为高级的语境中使用词汇;词块,意味着教学和学习中,在主题大概念下,聚焦于意群的整体学习和运用,蕴含了组块记忆和意义学习的原理;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意味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不能停留于浅表学习。例如,在下列句子中:That means, in economic terms, that the gap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China is among the narrowest in the world. 此句中,谈论的是中国男女收入对比。学生学过interms of,这里 in economic terms 就是变式,作为意群来掌握,表示中国男女收入目前相对差距缩小。言外之意,女子越来独立。因此,语言学习者不能就看表面意思,要习惯寻求字里行间的意义。词块和语句承载着文化、思想和情感。文字,是一种符号,是它们的表征,要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就必须经历形象或抽象的“解码”过程,要习惯于这样的思考才行。
从选修课对词汇掌握的要求来看,有几个关键词要抓住,主题涉及范围更广;交流变得更深刻;词汇运用更加丰富;口头或书面交流更加有效;口头或书面交流更加流畅。选修课意味着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学生不仅能用英语谈论交流学校生活,而且能够交流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差异,并且能够用比较丰富的词汇流畅地表达比较具有深度的见解。可以看出,对学生的词汇掌握要求在选修课这部分一下子提升了许多。譬如:The “Leftover Women” in cities are usually highly educated and highearners. This is typical of China, where women are equal to men in terms ofeducational rights thanks to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Since 2006,female university registrations have surpassed male, despite the largerpopulation base of men than that of women. Meanwhile, theemployment-to-population ratio of women in China stands at 73%. That means, ineconomic terms, that the gap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China is among thenarrowest in the world. 要去学生阅读该段后,在概述上段文义的基础上谈论自己对中国“男女平等”的理解。显然,学生光是背诵单词是完成不了这样的任务的,学习者必须有丰富的词汇积累,必须要能对不同领域(这里是人与社会)的不同话题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想法,他才可以有所表达。所以,今后的英语学习和教学是一个“信息相对开放”语境中进行,师生必须能够“跳出课本、跳出课堂”,开发、整合、利用语言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个人认为,尤其要注意不同主题、不同话题的彼此整合和内部整合。否则,是难以跟上课标要求的。我们所讲的与时俱进,其实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否定的过程,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仔细阅读新课标中的这一块,应该会有不少的启发。除了上述思考涉及到的点之外,还谈到:具体主题、特定语境、语言综合实践活动、词汇/词块语义网、加强运用、实现内化、思维导图、注重复现、长期积累、关注词汇内涵与外延等。
(三)语言知识5:三维动态的语法
我觉得这部分还是有点新意的。首先,提出了“形式-意义-使用”的三维动态语法观。什么是动态?就是要求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法结构,达到“形式-意义”相一致的目的,即语法使用的得体性。其次,强调必须让学生树立语法“三维动态”的语法意识,有意识地运用语法来获取信息和正确得体地表达信息。这一点,我比较感兴趣。因为,它涉及到观念和策略层面。由此可见,今后的语法教学,必须在如何有效地实效三者的统一上多下功夫。
(三)语言知识6:不能离开语用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部分。什么叫做语用?20世纪30 年代末,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使用了“语用学”这个术语,并提出符号学(即语言学)包括三个部分: 语形学( Syntactics,也叫句法学或语法学) 、语义学( semantics) 和语用学( pragmatics) 。语形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即组词成句的方法———句法; 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即词义及词的用法; 语用学则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即语言的使用者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问题(何自然.什么是语用学[C]/ /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2)。可以看出,新课标编写者在陈述语法教学时所采用的的三维动态语法观其实就是符号学(语言学)三个部分的表述。“形、义、用”三位一体,动态整合。为什么要进行语用学的研究呢?只要看看不少人不能够理解You don’t say; It’s nice talking with you; Fine for parking. 就知道语用的必要性,再看不少学生虽然能够考试,但是真正用书面或是口头的方式进行有一定深度和得体的交流会让他们感到很为难。不将“语用”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那么学生综合能力就难以提高,提高的也是仅仅是分数。新课标中专门列出“语用知识内容要求”,这些都是实际操作类的,换句话说背住了是没有用的,而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特别强调“多情境、跨文化、多模态、得体性”,这些与语用都是紧密相连的概念。
(四)文化知识
这一部分拟写者是花了些功夫的。不过,什么是文化?应该要有一个界定。在文化的定义和对其本质的认识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重要论述。早在19 世纪40 年代, 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提出文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思想。1876 年,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 指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 借助于意识和语言而存在,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和符号系统, 文化就是人化, 人的对象化或对象的人化, 起源于劳动。后来拉法格关于思想起源的探讨和普列汉诺夫关于原始文化的研究, 具体地说明了文化的起源问题, 证实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起源观。我个人比较赞同上述定义。此外,文化在新课标中应该具有双重性,作为名词的“文化”,是学生要有文化意识,了解本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了解外国文化,提高文化包容。文化的载体具有极其多样和丰富性,书籍、建筑、民俗、音乐、电影、语言、运动等等,蕴含于各种存在之中,这样的存在中都有人的“思想活动”的影子,需要学习者和教学者引起注意,也就是课标中所要强调的“文化意识”,如果不给予注意,就“视而不见”了,所以如何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是一个新的命题,需要挖掘,需要有文化的视野和敏感。此外,文化在课标中还应该作为动词理解,即“以文化人”,简单地说,让学生在增强文化意识,形成文化品格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这是主要目标。
新课标中运用文化意识替代文化品格,为什么呢?现在想来,编者或许是为了凸显了“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强调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其中蕴含了对本国文化的文化意识,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保护意识和发展意识,也蕴含了一种文化自信,能在异国文化交往中不卑不亢,既能立足本国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也能够吸收国外文化,并能了解和进入他文化的交流。
(五)语言技能
强调在多样的听、说、读、写、看、译等活动中发展语言技能,要求与学生个人生活经验、学生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体验语言的积极性。由此思考到的基于目标的技能教学应当是具有以下特性:联系生活;侧重个体体验;多种活动综合;社会情境真实;发展语言兴趣;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过,从技能训练理论的角度出发,应该阶段侧重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阶段侧重,目标才会明确,学生才会有努力的方向,也便于进行评估。“阶段侧重某一能力,兼顾其它能力的发展”是不是更加科学些?
(六)学习策略
很奇怪,这部分给我的启发不仅仅是语言教学上的。让我联想到当前自己进修中也必须拥有这样的策略。知道自己制定计划,监控自己的学习,进行取舍,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给自己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好时间管理等,这就是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其次,如何分析问题,寻求课题,如何听课提高效率(寻求与课题相关的内容),如何归纳已经学得的知识,如何提高搜索文献的技能,如何进行判断、推理、分析、概括,以及如何写好论文等,这属于认知策略;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感、态度,让自己积极地应对压力,这是情感策略;如何与同学、导师交流,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何与师兄弟姐妹处理好交往关系,做到彼此互助,共同进步,这就是属于交际策略。
四、如何实施课标预设的目标和要求
热点、关键点汇总
以人为本、语篇单位、主题语境、活动教学、深度学习、自主学习、结构化知识、文化体验、国际视野、大量视听、思维品质、语言体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核心素养落地、师生开发资源、多模态语篇、语篇结构与特征分析、开设选修课、语用能力、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分交流(这里隐含着课堂评价文化的转变)、“形式-意义-使用”的三维动态语法、丰富选修课开设、探索开设的途径
(一)大主题下的单元教学设计
注重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合并归类;积极尝试基于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课标给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动词描述,都有可视化的成果展示(这也是意味着课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必须发生转变);提高语篇分析和教学能力,深入语篇的特征,主旨思想,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深度表达。
(二)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
这里有比较深的理论依据,坚持学习活动设计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法及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和方法融合了语言习得的建构主义理论、布鲁姆的高阶认知理论、社会协助理论和系统语言学习理论。值得我们深入体会,并且在实践需要反复运用,逐步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认识。教师真正的能力就是把这些抽象的说法要求转变成具体的教学活动,并实施,而且能够使得学习者从中有多维的发展和收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的系统性的工程,每一次教学设计都是如此。从这个角度讲,一线的教学老师比许多专家教授要辛苦得多,要求高得多。只是,他们太多的时间奉献给了学生,而没有了时间持续地发展自我。人的发展,不仅是能力和智商问题,重要的是平台、空间的问题。
(三)重视自主学习
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会了。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学习,是自我建构和发展。我们的英语教育就是要朝着这样的目标前进。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是耳熟能详的要求,但是一到实践,我们就会越俎代庖。根本问题是自己要改变观念,凡学生能做的坚决不代办,凡学习过程都要考虑如何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策略水平,培养策略意识。当然,教师自己需要对学习理论和学习策略有比较多的理解才可以应付自如。自主、合作、探究是基本的学习方式,一旦运行起来,就会发现学生多样性和差异性,然后就可以考虑指导各自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策略体系。这就需要教师从基本的语言学习策略到高级的自主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上具有指导能力。对于认知策略和非认知策略的调适也需要熟练运用。一句话,就是逐步引导学生成为在不同环境下能自定目标、自主有效的学习并反思评估的个体。如果教师自身不亲历体验这样的学习过程,就难以和语言学习者一起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现代技术与英语教育整合
实现整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第一个,教师对移动学习了解多少?有许多的英语学习软件,比如:趣配音、盒子鱼、可可英语、百词斩、雅思哥等,不一而足,教师可以自己体验;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使用移动设备吗?不少学校禁止学生带移动设备。一方面,加强了管理;另一方面也使得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难以实现。我想,有学生会玩游戏,也有学生会用学习英语。不过,这个管理的确比较头疼。毕竟,学习是要付出努力的,游戏则是可以让人感到轻松愉悦,更不要说游戏开发者变着法子吸引用户了。所以,我们可以倡导移动学习,学生假期使用一些软件提高个性化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彼此分享一些好的学习软件,供彼此选择使用。要实现课标中所给的示例目前还无法一下子做到。
(五)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个人认为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的评价素养如何得来?评价素养不仅仅涉及学科知识,还涉及教师对学科、学生、学习、质量标准、教育信念等的认识,是一个教师的综合素养的体现。实现互动的课程、活动化教学,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课堂话语的质量,提高教师反馈评价的正面影响力,既能肯定学生好的表现,也要能够启发思考,点拨方法,发展兴趣,树立信心。尤其是要提高课堂当下的观察、回应能力。尽可能使用英语,借此机会增加真实语言的输入量,促进语言的习得。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展示及时给予评判,这种评判尽管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主观影响,也应尽可能依照课标相关项目的指标进行表述,这样技能引导学生学习,也能激发语言教师的自我反思,发现学习活动中成功与不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个问题,教学中如何实施评价。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已经是互动学习,不能不让学习者发声。当前我自己的课堂基本实现,接下来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有深度地思考,形成高品质的对话生态,促进多维生成。我自己对课标要求应该要熟悉,知道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可以具体如何表述,从而用标指导教学评价,让评价有依据、具有专业性,减少随意性,最大程度发挥评价对于教与学的促进功能。在这一点上还需要加强。
此外,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也是非常有必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成为会思考的独立学习者。在具体学习评价这部分之后,发现编写组花了很大的气力思考如何通过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促进教和学,始终关注核心素养四个维度落实情况,其中的评价描述和评价指导意见值得自己学习模仿和创新。我知道,评价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要求,在布鲁姆的认知层级表里属于塔尖的水平,需要主体能与被评价对象和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心中有标准,在观察、理解、提炼、概括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有效的表达。评价过程本身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要求很高,评价本身就是可以转化为自主学习力和教学力的重要因素,因为评价永远离不开反思。
(六)、关于学业质量水平测试和高考命题
三个水平的划分,主要依据情境问题的自身的复杂度,以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复杂度来划定的。学业质量从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四个方面进行描述。这个作用应该至少有三个:其一,用于确立具体教学目标,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其二,用来选择教学内容;其三,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根据课标的表述,其背后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在陌生环境中迁移运用的能力,达到这个程度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核心素养。从这角度思考,是不是也说明了大概念、大单元、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更为重要呢?这就意味着具体教学设计中目标和内容的取舍,以及整个设计思路的问题了。
1.题型多样
目前江苏高考题型比较稳定,但是从课标的导向看,今后的题型应该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取消单选题,减少客观题,增加读写结合的主观题等等,因为高考会引导教师和学生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真正发展核心素养。
2.侧重人文性
新课标突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今后考试在选材上也会特别注意人文性和思想性,而不仅仅是信息量大。并且,逐步要求学生对语篇进行批判性阅读,能够在阅读之后表明自己的思想和态度,并通过说理或是举例进行论证,以便自圆其说,让学生的阅读、思维、表达、书面沟通能力得以展示,甚至于是学生态度和价值观也会有所呈现。
3.接近现实
这是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坚持的。真实的材料才会具有一种说服力。我认为给学生阅读的英语原文不应该做过多的改动,可以增加生词注解,这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中的附带学习,又能尽可能保持文章原汁原味。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保持英语学习的新鲜度非常有必要。侧重理解和表达。高考会更侧重于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考查。选材与生活多结合,题型主义多样,充分关注试题的效度和信度。
结语:如何主动适应新背景下教育发展的需求
对照课标新的教学要求,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理念,英语听说读写专业技能,英语音标、词汇、语法、词汇、语篇、语用、大概念、多模态语篇等知识方面有弥补的必要;发现自己利用现代理念、技术设计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能力必须加强,要防止经验主阻碍发展提升。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上,也必须与时俱进,提供操作和融合的水平与艺术。人类前进的车轮不会因为某个人停下来,知识技能迭代加快,持续有效的专业学习是必然之路。可以说,社会发展太快,比学习知识和技能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思维的方法,修炼好为人为师的涵养。在自我人性的修炼上多下功夫,才会不至于疲于学习。尤其打开自我,在团队中一起进步。独学,会窄化视野和信息渠道,不利于个体,也不利于组织整体提升。这一步,必须跨出去。今后的英语教师不仅仅是教书人,他必定是一位充满创意的设计师,充满生命力的完整的人,具有独立精神、自由品格、创新意识和度己度人的师者情怀。否则就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英语老师们面临的挑战可谓不少。